2010-91
中山大学的徐晓鹏博士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时免热激及孵育的方法。背景:目前外源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的步骤,需要先将质粒和感受态细胞在冰上抚育半小时,然后42度热激90秒,加液体培养基缓摇1个小时左右再离心涂板。其中热激步骤温度和时间要求严格,热激后大量菌细胞死亡,还要经过液体培养基抚育才能涂板。方法改进:我们可以在做质粒和感受态细胞在冰上抚育的同时,将要涂的平板放在37度培养箱里,当抚育结束后,立即涂到已经加热到37度的平板上,利用培养板的热度代替热激,平板可以直接放回...
查看更多
2010-825
2010-823
检测范围:96T20ug/L-800ug/L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大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I型胶原(collagenI)含量。实验原理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大鼠I型胶原(collagenI)水平。用纯化的大鼠I型胶原(collagenI)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I型胶原(collagenI),再与HRP标记的I型胶原(collagenI)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
查看更多
2010-818
2010-816
一项在小鼠中的新的研究报告说,用沙门氏菌治疗肿瘤可诱发一种能够有效杀灭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在本研究中,该团队发现,来自小鼠和人的感染了沙门氏菌的黑色素瘤细胞可增加在这些细胞中的连接蛋白43的含量。其结果是新的间隙连接形成了,它使得染有黄色荧光的小分子能够在肿瘤细胞之间通行或从肿瘤细胞进入免疫细胞。但是研究人员希望查明,这种可使肿瘤肽进入免疫细胞的间隙连接也会在活体动物中出现。因此,他们对患癌的小鼠进行了沙门氏菌的治疗并观察到,正如在实验室的分离细胞中所观察到的,这些肿瘤肽可通过...
查看更多
2010-813
中国台湾一家科研机构研究团队利用胎儿脐带血管里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加入2个非致癌性基因,成功将内皮细胞转变成干细胞,且免除有致癌风险基因,研究成果和干细胞研究同步。中国台湾卫生研究院细胞及系统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颜伶汝今天表示,2006年和2007年日本和美国分别宣布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种干细胞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相差不多,因此被称为干细胞,简称iPS细胞。为了避免加入致癌性基因、又可以成功发展出干细胞,颜伶汝说,“国卫院”团队利用胎儿脐带血管里的人体脐静脉...
查看更多
2010-811
在对小鼠的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哈佛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逆转一个分子通道中的生物钟而获得了这项突破,该分子通道对于皮质脊髓束神经通路而言非常关键。研究人员诱导脊髓受损的小鼠再生出可控制自主行动的神经通路,这一成果有望开发出治疗瘫痪和其他运动功能性障碍的新方法。“在此之前,如此强大的神经再生不可能在脊髓中出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里夫-欧文研究中心负责人、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授斯图尔特说,“瘫痪和因脊髓损伤导致的功能丧失一直被认为是无药可医的,...
查看更多
2010-89
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分子进入真核细胞内,进而阻断或调节宿主关键信号转导通路是许多病原菌普遍采用的致病机制。寻找效应分子在宿主细胞中的靶蛋白并阐明其作用于靶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化学机理对我们了解病原菌致病机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可能促进我们对真核细胞本身信号转导机制的进一步理解。2010年8月5日,NIBS邵峰博士实验室报道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通过直接共价修饰并失活宿主细胞中的泛素和泛素类蛋白从而导致宿主泛素信号通路发生功能紊乱的新的致病机制。该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