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是作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藻类原生物和哺乳动物细胞的生长,作用机制:嘌呤霉素是由白黑链霉菌发酵代谢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在于,嘌呤霉素是氨酰-tRNA分子3’末端的类似物,能够与核糖体的A位点结合并掺入到延伸的肽链中。然而,嘌呤霉素同A位点结合后,不会参与随后的任何反应,从而导致蛋白质合成的提前终止并释放出C-末端含有嘌呤霉素的不成熟多肽。
小分子化合物应用场景:
1.细胞稳转株筛选:
嘌呤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oniger内发现的pac基因编码嘌呤霉素N-乙酰转移酶(PAC),赋予机体对嘌呤霉素产生抗性。这一特性如今普遍应用于筛选特定携带pac基因质粒的哺乳动物稳定转染细胞株。
在细胞稳转株筛选中,嘌呤霉素的普遍应用与慢病毒载体的特性有关。现在商业化的慢病毒载体多数都携带pac基因,使得筛选过程更加高效和准确。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嘌呤霉素亦可以用来筛选转化携带pac基因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
2.实验研究:
嘌呤霉素可用于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通过观察其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蛋白质合成的机制和调控途径。
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嘌呤霉素也常被用作实验工具,以探究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
小分子化合物使用注意事项:
1.浓度控制:嘌呤霉素的有效筛选浓度跟细胞类型、生长状态、细胞密度、细胞代谢情况及细胞所处细胞周期位置等有关。为了筛选到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需要确定杀死未转染/转导细胞的低浓度嘌呤霉素。
2.操作安全:嘌呤霉素为有毒化合物,操作时请小心拿放,并穿实验服、戴一次性手套等防护措施。
3.储存条件:嘌呤霉素应储存于-20℃冻存条件下,以保持其稳定性和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