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销售咨询热线:
17801761073
产品目录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非特异性羧酸酯酶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羧酸酯酶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机制

发布日期: 2011-04-12
浏览人气: 1767

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定点突变技术,对七种重要农作物害虫棉蚜、褐飞虱、赤拟谷盗、斜纹夜蛾,异色瓢虫、家蚕、蜜蜂的非特异性羧酸酯酶基因进行位点特异性突变,通过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和亲合层析表达、纯化酯酶蛋白,测定酯酶突变体对酯酶底物β-乙酸萘酯和有机磷杀虫剂对氧磷、毒虫畏的降解活性。结果表明,G/A151D和W271L突变分别显著的降低了五种和七种昆虫的羧酸酯酶原有的活性,分别使五种和六种昆虫的羧酸酯酶获得有机磷水解酶的活性,W271L突变对酶的影响力更大,证明了昆虫通过羧酸酯酶发生点突变获得抗药性的进化途径具有普遍性。

在昆虫界,羧酸酯酶是昆虫抵御包括杀虫剂在内的外源化合物的重要物质之一,在常用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抗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昆虫产生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非特异性羧酸酯酶通过两种方式使昆虫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代谢抗性,一种是数量机制,即通过羧酸酯酶在基因组上扩增或转录水平的上调而过量表达酯酶,酯酶快速与杀虫剂分子结合,但是水解速度非常缓慢,所以羧酸酯酶主要起屏蔽作用。另一种是质量机制,即羧酸酯酶的表达水平不变,但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酶原有的羧酸酯酶活性降低或丧失,而水解有机磷杀虫剂的速率大大提高。这种变化的分子机制是羧酸酯酶在两个位置发生了点突变,即G151D突变和W271L突变。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预测、治理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还为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培育抗药天敌开辟新思路,而且还可利用改造后的昆虫羧酸酯酶处理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实现对环境的安全生物修复。

 

分享到: